查看原文
其他

两岸千人同祭祀 爱心共聚传民俗 | 南山博物馆志愿者助力“辞沙”祭海大典

两岸千人同祭祀

爱心共聚传民俗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2023年4月29日上午,“辞沙”祭海大典在南山赤湾天后博物馆隆重举行。参加此次“辞沙”祭海大典的除了港澳同胞、在深台商之外,还有上百名来自台南和高雄的台湾同胞。


辞沙,即祭祀沙礁之意。古代航海者在经过江(河)入海口时,常遇忽有忽无之沙礁,认为此乃海底鬼神作祟,需举行祭海仪式方能顺利渡海。明代郑和出使西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其第二次是从广东出发。深圳赤湾天后古庙,位于广东珠江和南海的交汇处,是古代国家使节出使东南亚的必经之地。永乐六年 (公元1408) ,使节张源出使暹罗国,在庙前海滩上,以太牢为祭品,太牢祭毕之后,将太牢沉于海。这一祭祀的仪式称为“辞沙,这一仪典成为使节出使西洋的一项重要传统。


辞沙祭海大典历史悠久,是深圳南山天后博物馆(赤湾天后古庙)独有的祭祀习俗,是我国目前发现唯一传承至今以太牢沉海祭祀海洋和海神的官方祭祀仪式,传承至今已有六百余年。2006年,辞沙祭海大典相继被列入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迎接此次“辞沙”祭海大典,南山博物馆志愿者团队进行了紧张周密的组织协调工作,并且在短时间内组织了一支包括深大学生在内300多人的现场志愿服务队伍,从招募、分组、调配、物资配给、后勤保障等把各项流程一再梳理,为确保活动有序顺利完成,全体志愿者们提前进行了两次现场排练,虽在春季,深圳的气温已达29度,无论是前台礼仪队伍的站姿操训、后勤人员的穿梭来往,或者是幕后人员在电脑前的无数次协调与修改,所有人都奔忙得大汗淋漓,大家都只有一个简单而纯粹的目标:保障大典活动的顺利进行。



活动前一晚,志愿者们依然在各个工作群里忙碌。凌晨4点,暮霭微凉夜未央,大多数人还在享受五一假期第一天的清甜酣梦,志愿者们已经从各自家中出发,有的赶往集中点,统一乘坐大巴,有的早早自行前往活动现场。灯光装饰过的天后牌坊,散发着美丽而端庄的威严气息。志愿者们聚集在牌坊广场或服务区域,听从现场负责人员的指挥安排,队列整齐,动作迅速,有条不紊地进行准备工作。现场道具已然陈设完备,鲜花簇拥的礼仪台阶暗香扑鼻,志愿者换好服装,领取道具,井然有序地按照责任与计划,各就各位。



上午6点开始,天微亮,嘉宾陆续来到现场。志愿者真诚热情地招呼指引,协助嘉宾签到,为嘉宾披上披风,指引沐手,再引导至牌坊两侧的嘉宾等候区。上午7点,根据主持人的名单宣读,嘉宾团队在志愿者认真负责的引导下,安静有序地入场,通过牌楼进入祭拜区内的不同位置。



7点30分,正祭仪式正式开始。经过鸣钟鸣鼓,迎神,三献礼,颂祝文等十四道环节,最后遵循古制,出海祭祀。所有的流程再现了明代“辞沙”祭祀的场景。现场志愿者是一道道朴素低调的彩虹,或气质沉稳,举牌分立;或庄严肃穆,手持伞旗围合场地;或真诚引导交通路线;或轻声细语维持秩序;或持香缓步行进;或逐光追影,拍摄动人场景。无不用心,无不尽心,全方位助力大典圆满完成,充分展现了志愿者无疆大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辞沙”祭海大典结束之后,南山博物馆志愿者团队接待了台湾同胞参观南头古城,通过多项活动让台湾同胞加深对深圳的了解。



南山博物馆志愿者一直致力于深港同根同源的文化传播,此次在借助妈祖文化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一带一路”的人文交流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到两岸同根同种,同文同源,并将为推进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贡献微光。


文:朱筱雪 王安丹

图:南山博物馆志愿者团队




· 往期推荐 ·

纪念新安建县450周年活动 | “南头古韵 拾忆新安”短视频征集大赛

两岸民众同祝祷 深圳辞沙祭海大典再现600年前古制

招聘 | 南山博物馆招聘展览策划岗1名

两岸同祈福 晨拜妈祖仪典在深圳南山天后博物馆举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